中国工程院已故院士(去世的中科院院士)

 一日一条   2022-05-01 18:25   247 views 人阅读  0 条评论
摘要:

中国工程院已故院士(去世的中科院院士)这个五月我们接连送走了刘兴土、王元、袁隆平、吴孟超、陈清如五位院士。院士的逝世带给我们巨大的悲痛,但我们也要延续院士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

  中国工程院已故院士(去世的中科院院士)

  这个五月我们接连送走了刘兴土、王元、袁隆平、吴孟超、陈清如五位院士。院士的逝世带给我们巨大的悲痛,但我们也要延续院士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继续走下去。今天见闻坊小编就整理了今年去世的院士名录,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些为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院士们!

  近期去世的院士

  1、王绶琯院士

  王绶琯,1月28日逝世,享年98岁。他是我国射电天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在20世纪90年代与苏定强等人共同提出“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的方案。

  2、沈忠厚院士

  沈忠厚,出生于四川省大竹县,2月5日逝世,享年92岁。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钻井和水射流技术专家,也是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射流研究中心主任。

  3、程镕时院士

  程镕时,出生于江苏宜兴,2月7日逝世,享年93岁。他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也是我国高分子物理学科的开拓者。

  4、周毓麟院士

  周毓麟,出生于上海,3月2日逝世,享年98岁。他主要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中的数值模拟和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我国核武器设计中数学研究工作早期的主要组织者和开拓者之一。

  5、周又元院士

  周又元,出生于上海,3月12日逝世,享年82岁。他主要从事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的研究,同时涉及宇宙学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等的研究。他是我国最早开始这类研究的学者之一。

  6、彭士禄院士

  彭士禄,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3月22日逝世,享年95岁,他是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7、沈善炯院士

  沈善炯,出生于江苏吴江,3月26日逝世,享年103岁。他是微生物生物化学家、遗传学家。

  8、谢毓元院士

  谢毓元,出生于北京,3月27日逝世,享年96岁。他是药物化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9、李京文院士

  李京文,出生于广西陆川县,3月31日逝世,享年88岁。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

  10、闵桂荣院士

  闵桂荣,4月28日逝世,享年87岁。他主要从事空间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工作。

  11、刘兴土院士

  刘兴土,5月6日逝世,享年85岁。他是我国的湿地学家,也是湿地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12、王元院士

  王元,5月14日逝世,享年91岁。他是我国的中科院院士、数学家,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研究。

  13、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5月22日逝世,享年91岁。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之一。

  14、吴孟超院士

  吴孟超,5月22日逝世,享年99岁。90多岁还坚持做手术,创造了中国第一个肝脏科。

  15、陈清如院士

  吴孟超,5月26日逝世,享年95岁。我国的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矿物加工专家、教育家。

  袁隆平:我的两个梦

  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禾下乘凉梦,我是真做过,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我到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选种。突然,我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大,颗粒饱满。我随手挑了一穗,竟有230粒之多!当时以为,选到了优良品种,岂不是可以增产无数粮食?

  第二年春天,我把种子播下,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一眼望去,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赶得上最初的那株水稻。我不甘心,开始反复琢磨其中的奥秘,研究那一片试验田的稻株比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水稻是有杂交优势的,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就是天然的杂交水稻。既然天然杂交稻具有这样强的优势,那么人工杂交稻,也一定有优势。当时,遗传学理论一直否定自花授粉作物有杂交优势。我对此理论提出质疑。随后,我又拜访专家,翻找资料,最终得出结论,既然自然界存在杂交稻,那么人工杂交水稻也一定可以利用。而要想利用这一优势,首先需要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1973年,我们协作组历尽千辛万苦才通过测交找到恢复系,攻克“三系”配套难关,才有了新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1995年,第二代以光温敏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稻研制成功。2011年,我们又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这是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已初步研究成功。现在,我们甚至开始了第四代、第五代杂交水稻的研制。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我的另一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

  为了实现这个梦,我们一直在努力。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我还受邀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我已经90岁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要力争让我们的团队早日完成每公顷18吨的高产攻关,做好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生产应用。我希望最终能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两大心愿。

  吴孟超: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嘛

  “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嘛。”他曾经这样轻笑着说自己。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新诊断的肝癌约占全球一半以上,发病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位居第四位,死亡率第二位。

  1958年,吴孟超说:“世界肝脏外科界不能没有中国的声音”;1978年,吴孟超说:“要让中国肝胆外科站到世界最前沿”;1996年,吴孟超说:“要建成世界一流的肝癌治疗和研究机构”;2006年,吴孟超说:“早日把肝癌问题解决掉,把肝病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面对凶险的病魔,吴孟超,是一个坚强的战士。他并不高大的身躯,永远迸发着无限的力量。

  96岁生日当天,吴孟超还站上了手术台,只在手术结束后戴上纸片做的生日帽,匆匆吃了一块蛋糕。吴孟超曾幽默地说:“我就恨自己现在回不到60岁了,要不然还可以多出些门诊,多看些病人。”

  “为了给病人创造更好的条件,给学生有更广阔的平台,父亲带领团队筹备和打造位于上海嘉定区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院区。”吴孟超女儿吴玲说,“现在大家看到院区很漂亮、病房很宽敞,但最初父亲和同事们真的是勒紧裤腰带在干,我们劝父亲休息是劝不住的,说多了他还会生气。父亲一生都在认真工作,把有限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了他最热爱的肝胆事业。”

本文地址:http://www.yiriyitiao.com/190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一日一条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相关文章  关键词:

 发表评论


表情